今天,2025年7月26日,“村超”重启!
因洪灾肆虐按下暂停键的“村超”回来了!
村超球场
放眼全球,从来没有一场草根球赛,如此备受期待,令人萦绕心怀。发源于都柳江畔的“村超”,因其足够纯粹、足够激情,2023年发端以来火遍大江南北,蜚声四海。
当我们回望2025年6月下旬的贵州都柳江,会看到什么?
256.71米!6月24日14时15分,榕江县石灰厂水文站,水位计指针定格在这一刻——
都柳江畔,三都、榕江、从江猝然遭受洪灾劫难,百年木楼倾颓,数万受灾群众星夜转移;沿岸城市洪水涌入,商铺失陷、工厂告急、校园漂橹;蜚声中外的“村超”绿茵场瞬间被洪水淹没,大屏黯然失色……
6月24日,救援人员在黔东南州受灾区域转移被困群众。新华社记者 胡星 摄
展开全文
大灾大难,也是历史大考。
32个昼夜争分夺秒!768小时征衣不解!
都柳江畔,红旗飘扬;街头村社,脚步匆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转移迅疾展开,历尽艰险的驰援无问西东,处处涌动的爱心如潮汇聚,共克时艰的协作气壮山河!这万众一心、风雨同舟的磅礴伟力,正是我们民族穿越惊涛骇浪最深厚的底气!
人们看见:都江镇水、电、路、讯、寨全面抢通,生产生活加快恢复;
人们看见:车江大坝,圆润甘甜的西瓜又丰收了,受创的城市拂去尘泥,市井烟火重燃升腾;
人们看见:“村超”球场上,8000平方米崭新的绿茵草皮铺展,热切凝望着哨音划破长空的那一瞬;
古州镇东门村七街
救援的速度,传递着信心;升腾的烟火,昭示着力量!
“村超”的重启,不仅是团结奋进的都柳江人民向各界感恩回报的行动,更是对万众一心、民族团结的深情致敬。它承载的不仅是运动的激情,更折射一个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豪情。
从灾难中汲取信心,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坚持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把抗洪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人民赛事、展现人民风采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功现代化的强大力量。这,就是贵州新风采最好的展示!
一
惊涛拍岸,谁主沉浮?
洪水滔天,脊梁挺立!
当灾难撕裂长夜,总有一种召唤激荡人心,总有一面旗帜引领方向!
看!浪尖风口,党旗猎猎——是穿云号角!是中流砥柱!是定海神针!
Ⅳ级、Ⅲ级、Ⅱ级、Ⅰ级,沿江警讯不断提级,生命转移刻不容缓。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犹在耳畔。
消防队员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展开救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晓波 摄
“确保群众生活无忧、生产有序!”“扛起重建千钧责,只争朝夕建家园!”从应急抢险到防汛救灾、灾后恢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多次调度汛情灾情。
国家防总针对贵州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紧急驰援;国家发改委安排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贵州严重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恢复……
都柳江畔,三都、榕江、从江三县2.4万名党员干部闻令即动,挺进洼地、冲入危房,喊出一声声“跟我走”。
6月25日,榕江受灾群众在安置点领取生活物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摄
风雨中转移,榕江县古州镇副镇长吴坤尧在逐户排查时脚板被铁钉刺穿,血染泥泞,可看着上涨的洪水和没撤完的群众,他简单包扎后咬咬牙又冲回了前线。
泥泞中前行,“抢险救援不分男女,我是排长,就得带头干。”从江县洛香镇民兵排长林沙沙总是冲在最前面,满身泥泞令人心疼。
危急处挺进,三都自治县200多名党员干部紧急集结,分多路步行挺进水电路讯中断的都江镇,只为接回一个个被倾盆暴雨冲刷的父老乡亲。
从江县公安局民警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卢忠南 摄
看!凡人微光,汇聚星河——是暗夜灯火!是血脉暖流!是平凡至伟!
外卖骑手杨小平,化身激流中的“生命导航”,平日穿梭街巷,此刻擎灯照路,划出生命航道。
易地扶贫搬迁户杨庭学,“党给我们安了新家,遇到困难更要给大家帮忙!”新居里,一碗热水、一句宽慰,筑起大爱堤防。
“结对明白人”潘吉得,敲得钢盆震响,“洪水来了,快撤!”冷雨惊魂夜,四处奔走呼号,11户19人平平安安,懂懂坡、板叫坡,两条生命通道,恰是他大写的“人”字,一撇一捺。
忠诚镇“合约食堂”赶制盒饭。
看!八方星火,燎原成炬——是岂曰无舟!是众志成城!是血脉守望!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队长王兴邦,在洪峰中托举产妇希望,“别怕,有我们在!”救生带紧系腰间,驱散了恐慌,也护卫了新生。
都江镇来术村党支部书记王泽彪,抢在洪水到来前转移了村里1532人,而自己家和车被洪水尽毁。“家财可再造,生命重如山!”此心此念,尽显本色。
忠诚镇“合约食堂”炉火昼夜不息,和平江、栽麻、朗洞等乡镇一起赶制供应46.9777万份热食盒饭,筑起了最坚实的大后方。“后勤只吃三分饱,多打一碗送前线!”此非果腹之粮,实乃民心之火,熊熊燃烧。
湘南何宋宝、何华帅父子开着挖机星夜驰援,秦川马雄雄率队千里奔袭救助,苏南威腾体育公司赶制8000平方米人造绿茵草坪托举“村超”球场重生……
万水千山,心系一处;千言万语,唯念安好。
货车驶出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超百支救援力量投入;超3万名党员干部昼夜奋战;超10万名受灾乡亲安然渡险;米面油粮,善款物资,如百川归海,汇成无疆大爱!
这,岂止数字?
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制度优势最鲜活、最磅礴的彰显,这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心灵共振。
每一次激流中的托举,每一次风雨间的接力,每一次岗位上的坚守,都在用最铿锵的行动,诠释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的深刻内涵——
这新风采,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新风采,它是危难时刻的众志成城如钢似铁!是平凡英雄的非凡勇毅无私奉献!是植根民族基因的守望相助大善大美!
二
洪水终退,疮痍满目,然而——
伤痕之上,升腾的绝非悲鸣,而是重建家园的雷霆之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根基在灾难淬炼后愈发坚韧的强大证言!
看!那弯曲的脊梁——是支撑山河的精神巨柱。
感动全网的“中国脊梁”。
有一张照片让亿万国人泪目:榕江洪灾清淤进入最后攻坚巷道战时,武警战士马东昇与他的战友们,用绳索拖拽着沉重的清淤车。他们弯下脊背,肌肉紧绷、血脉偾张。这个如同雕塑般的瞬间,被网友含泪冠以“中国脊梁”。
是的,这脊梁,正是中华民族负重前行、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在大型机械无法触及的角落,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脊梁,一寸寸用手抠,一车车用肩扛,从淤泥中硬生生抠出了重建的希望。有网友评论:“世界在变,但人民子弟兵始终没变。那个背影,就是我们记忆里最坚毅、最温暖的形象。”
看!那重建的速度——是人民至上的硬核答卷。
古州镇将军路牌坊
防汛应急响应终止仅55个小时,榕江县城主要街道就已恢复基本通行,城区16条供电线路全线复电,5G基站恢复率达92%。
“全县没有一名高中毕业生,因为洪灾填不了志愿。”榕江县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主任吴光恒说,守护娃娃们的梦想,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我们才有了“与时间赛跑”的勇气,才有了“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底气。当洪水围城、电路中断、道路阻隔,水陆两栖救援车、南方电网“应急一张图”系统、AI机器人餐车、勘灾无人机……一大批“科技范儿”十足的防灾减灾“神器”在都柳江大展身手。
7月3日,各地驰援贵州榕江的抗洪抢险救援队伍开始有序撤离。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晓波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针对多次强降水过程,强化预警叫应工作机制,17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努力跑在雨的前面,省气象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省气象台持续滚动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并发布不同级别暴雨预警。
这速度和力量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高效的资源调配体系、先进的应急管理机制在流畅运转。它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物质基石愈坚,治理效能愈彰!十个手指弹钢琴,风浪中更显发展成色——2025上半年全省GDP增长5.3%,“双过半”彰显韧性!
看!那精神的图腾——是自信自强的铮铮宣言。
7月7日,三都自治县打鱼民族学校,一场特别的“灾后第一课”令人深思。学校邀请支援抗洪救灾的武警黔南支队警勤中队长刘华彬,为全校476名学生讲授爱国主义教育课。
打鱼民族学校特殊的“灾后第一课”。三都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此前,打鱼民族学校被洪水围困。救援力量连续奋战5天,清淤泥、修教室、摆课桌,为孩子们捧出了整洁的校园。临别前,战士刘华彬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感恩党和国家,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当被孩子们问及“洪水来了怕不怕”时,刘华彬说:“怕,但更怕群众受苦!”476名学子的闪闪泪光中,抗洪精神与家国情怀熔铸心间。
更多人的名字,写在了这片土地上:
曾在贵州求学的温远清,向工作所在的南方电网深圳带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动请缨赶赴从江,“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为乡亲们使把力”;
“漂流哥”赵占胜,从河南带来了6000份烩面、200条夏凉被,蹲守榕江为一线战士暖胃更暖心;
五块、十块、二十、五十,还有硬币,忠诚镇一名群众来到物资供应点捧出满满一袋钱捐赠,共计10635元钱,她在登记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小小草”;
揣着全校师生筹集的20万元善款,84岁老校长蒲邦顺在榕江许下教育帮扶承诺,一颗丹心照亮娃娃们的梦想;
图为工人正在清理路面垃圾。
伤痛尚未抚平,力量已如暖流般注入。从清除淤泥到修复排水管网,从受损路面恢复到居民房屋除险加固……我省统筹部署8个市州援建力量,与当地党员干部组成专班,对灾后恢复形势最为严峻的榕江县按照网格分片包干进行重建修复。
“你的心、我的心,心心相吸,这就是‘中国式团结’的缩影。”首批参与贵州抗洪抢险青年志愿者晓雨,是一位来自四川宜宾的女孩,在这里深受触动。
贵州行动,中国团结,世界瞩目。
“万众一心、没有抗争、没有埋怨,只有付出与感恩,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这样的场景。”马来西亚网友点赞。
“希望榕江早日恢复往日活力。”曾现场观看过“村超”比赛的英国北爱尔兰博主@亚亚亚亚当,收获了榕江文旅的暖心回应:“早日把家里打扫干净,再请大家来做客。”
送别时刻,热土情深!
榕江县群众送别救援队员。新华社杨武魁 摄
7月3日下午,榕江县中心大道上,车行缓、泪满眶。首批完成任务的驰援队伍踏上归途,各族群众纷纷赶来送别,把连夜赶制的一双双鞋垫、一颗颗红蛋送给恩人,祝他们生活平平安安。
炽烈阳光,照耀古州,映照着奋力挥舞的五星红旗,辉映着清澈如昔的都柳江水,也洒落在刚刚拂去尘埃的红七军军部旧址屋檐。
历史在此刻回响——
1930年,红七军入榕江,群众十里相送情难舍,《四季歌》深情传唱:“春季里来百花香,红军到来打榕江。夏季里来柳丝长,红军进城安民忙……”
看今朝——
那面旗帜始终高扬,那份初心历久弥坚,那种精神代代赓续!
“村超”球场已焕然一新。
三
7月1日,“村超”球场接通电源重新亮灯了,久违的光亮照进榕江人民的心头。
行走都柳江畔,万家灯火暖心点亮。
看!那是通向希望的道路——
7月4日,三都自治县都江镇81条受山洪冲毁的农村公路全部通车!洪峰过境,曾让这里水毁749处、422公里。行走在这条公路上,不时施工阻隔,过往的车流没有发出一声笛鸣,而是安静等待半幅通行。因为这条路,是团结的纽带,是希望的象征。
图为工人与崭新护栏合影,油漆斑点的工装映着自豪笑容。
看!那是生机勃勃的田野——
7月15日,从江县东朗镇、刚边乡、庆云镇,1960公斤爱心鱼苗游入农田,托起“稻渔共生”生态致富新热望;7月19日,榕江县兴华水族乡高旧大坝,旋耕机穿梭作业,60多亩农田被翻整一新,村党支部书记罗志元说:“这片田坝80天就能收获玉米,我们把损失补回来!”
看!那是永不言弃的城市——
榕江工业园区内,生产线高效运转,千余名工人抢赶订单。尽管灾害导致68家企业受损,但生产恢复已超八成。“出口订单不能耽误,正加班加点赶进度。”贵州大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志勇的话语中,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看!那是不屈不挠的身影——
酸汤鱼店老板余滨、李安花两口子,用泪和汗诠释了“从头再来”。老店被洪水冲毁,多年心血化为乌有,如今重新开张,两口子要把高挂的“招财进宝”牌匾替换为“上善若水”,期盼平平安安。夫妻俩爽朗笑声中,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
余滨、李安花两口子老店新开张,笑对生活。潘德玉 摄
看!那些温暖人心的力量——
江西老板陆显会,自己也受灾,却将新进货的桌椅赊给周边的许多餐饮商铺使用,不忘叮嘱大家:“先安心做生意,挣到钱了再结账。”对这位新榕江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一笔投资,他更坚信:“一场洪水毁不了‘村超’!它只会激起我们的斗志,榕江一定行!”
阳光朗照着绿水青山,希望升腾在故土家园。
对一座城市的爱,深藏在每个人的心底,他们不纠结干与不干、不计较值与不值,因为他们心中装着邻里、同事、朋友、家人,因为他们眼中,有城市、土地和可爱的人们。
这就是生命的韧性,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这就是都柳江人民的精神!
民兵救援力量正在清扫淤泥。
四
都柳江,斜晖脉脉水悠悠;都柳江人民,深情切切盼君归!
曾因灾情被困,又满载爱心驰援的“全网最幸运司机”游国春来了;
带着象征民族团结的56个石榴,“宰牛支援抗洪”的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来了;
迷彩绿、电力蓝、消防红、医疗白及社会各界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带着满满祝福来了;
球星巴乔、卡洛斯,晚寨村“名誉村长”缪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用力量传递力量,用温暖感恩温暖。他们,都是都柳江人民的亲人。
消防队员孔婧将足球送还给石子灿。
人们还记得,洪水退去后,全网寻找石子灿小朋友!
7月1日,在热心网友和学校的帮助下,那颗曾被汹涌洪水卷走、深陷淤泥的足球,被黔南消防员孔婧寻回后擦拭干净,趁着轮班间隙,将足球送回了石子灿小朋友的手中。
网友们说:“泥泞中拾起的,何止一个足球,它照亮的是梦想。”
韦蓝骏主动帮忙清理堆积的淤泥和垃圾。图源 央视新闻
人们还记得,洪水退去后,大街上身穿球衣四处搭手帮忙的7号球员!
8岁足球小将韦蓝骏,身穿巴鲁村足球队7号球衣,走向淤泥满地的街道,清淤泥、搬木板、扶起倒地的自行车……一句“做好人好事”的童真回答让人感念: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进入新时代,历经脱贫攻坚洗礼,这个由来已久的足球,成为贵州人民在历史性摆脱绝对贫困、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蓄的强大精神能量的集中爆发,是“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的生动写实。
人们在“村超村晚”活动中表演非遗节目“多耶”。新华社杨文斌 摄
当绿茵场上矫健的身影再次奔跑,当观众席上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再次如潮,贵州感恩,中国动容。
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在紧急关头、重大事件中,更容易瞬间爆发;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熔炉中显现本色;一个民族的精神取向,更应在广大人民的普遍行为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张扬。
从98抗洪到汶川地震,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都柳江抗洪救灾大会战……无数生死较量中,无数大战大考中,共产党人的脊梁永远是最坚实的依靠,人民群众的奋斗永远是最深沉的力量。
这,正是“村超”现象作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鲜活窗口的深层答案——它蕴藏的是摆脱贫困后的精神昂扬,是拥抱未来的澎湃激情,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时代篇章!
工人专注地粉刷墙面,为“村超”归来铆足了劲。潘德玉 摄
再汹涌的惊涛,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激流,却如明镜般映照出颠扑不破的真理:
都柳江作证!核心凝聚伟力,砥柱定主沉浮。从红七军“榕江战斗”到新时代抗洪壮歌,实践证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便是“在惊涛骇浪中最大的确定性”。
都柳江作证!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新篇。洪峰浪尖处,世界看到挺立的“中国式团结”,更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类治理难题”的文明方案,以其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向世界雄辩证明,能团结奋斗的民族,必于历史的惊涛中屹立不倒;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政党,终将带我们抵达复兴的彼岸。
都柳江作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壮阔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必伴风险挑战、艰难险阻。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挑战如何严峻,必须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齐心协力以求之,胼手胝足以赴之,实事求是以谋之,艰苦奋斗以立之,殚精竭虑以成之。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放眼今朝贵州,在广厦青山间,比有形建筑更宏伟的是,矗立于4600万贵州儿女心中的精神巨厦!此厦,以忠诚为基,以人民为柱,以团结为骨,以自强为顶!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握“团结奋斗”制胜法宝,点亮团结之光,激扬奋斗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弘画卷中,奋力展现更加气壮山河的贵州新风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刚 谌晗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陈诗宗
《本文》有 0 条评论